西湖娱乐 分类>>

西湖娱乐城- 西湖娱乐城官网- APP夜读 铁人在六铺炕

2025-09-22 21:32:5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西湖娱乐城,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,西湖娱乐城APP,西湖娱乐城网址,西湖娱乐城注册在中国石油75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中,铁人王进喜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。他以“宁肯少活二十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赤诚,以及“人拉肩扛运钻机”“纵身跳入泥浆池”的壮举,铸就了滋养代代石油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。

  六铺炕,这座位于北京西城区的街区,曾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“指挥中枢”,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从起步到壮大的关键历程,也留存着铁人鲜为人知的印迹。

  值此中国石油成立75周年之际,《中国石油报》回溯铁人在这里的足迹,透过这些细节,缅怀铁人,致敬干事创业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,更致敬为国献油的石油前辈!

  六铺炕位于北京市西城区,距中轴线年燃料工业部设立石油管理总局开始,这里一直是石油工业总部机关所在地,直到2009年中国石油总部搬迁至东直门的石油大厦。

  2024年10月起,中国石油机关服务中心承担了集团公司“六铺炕石油工业文化挖掘与传承发展研究”软科学课题的研究工作,通过搜集资料、查阅档案、走访当事人,钩沉出许多六铺炕石油工业文化的生动历史细节。在此过程中,课题组一直在寻找铁人王进喜在六铺炕的历史印迹。《铁人传》等书中提到,上世纪60年代铁人在人民大会堂做报告时,曾在六铺炕石油招待所反复练习,但更详细的信息无从获得。

  正所谓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”,课题组在与六铺炕南小街居委会的一次交流中,意外得到了一张小姑娘给铁人戴红领巾的黑白照片。南小街居委会主任宋梦介绍说,这是上世纪60年代铁人在燃料工业北郊小学(现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,以下简称北郊小学)演讲时的照片。照片中的小姑娘叫洪川,现定居在山东烟台。循着这一线索,我们从北郊小学入手,开始寻找当年聆听铁人演讲的当事人,抽丝剥茧,逐渐还原出铁人在六铺炕活动的一些历史印迹。

  1964年2月5日,中央转发石油工业部《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》,并在通知中指出,大庆油田的经验不仅在工业部门适用,在其他部门也适用,或者可作参考。此后,全国工业交通战线掀起了学习大庆经验的热潮,“工业学大庆”的口号在全国传播。

  1964年4月20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记者袁木、范荣康采写的综合报道《大庆精神 大庆人》。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的大庆油田开始公开宣传,铁人王进喜闻名全国。从此,铁人经常受邀到各地厂矿、机关、学校演讲,讲述石油人在艰苦环境中以“三老四严”“苦干实干”精神开发大庆油田的动人故事。

  查铁人年谱可知,从1964年到1966年,铁人在北京多个重要场合发言。1964年12月,王进喜当选全国人大代表,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,并在会上做了汇报发言。铁人以大庆石油会战为背景,以1205钻井队和钻井二大队工作为主线,介绍了大庆石油会战取得的成绩。铁人的脱稿发言,赢得代表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。会后,首都各界纷纷邀请铁人到本单位做报告和演讲。1965年初,石油部所属的北郊小学有幸成为铁人到访的地方。

  2025年6月18日,课题组邀请到7位当年现场聆听铁人演讲并与铁人近距离交流的当事人,一起畅谈60多年前聆听铁人演讲的点点滴滴。

  1965年,春节刚过不久,北京下了一场雪,整座城市笼罩在冬日的寒冷中。北郊小学迎来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模范人物——铁人王进喜。

  杜红旗当时是北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,是学校鼓乐队成员,负责敲大镲。铁人来学校演讲的当天早晨,他和鼓乐队的小伙伴们早早在门口迎候。铁人在石油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鲍建章、北郊小学副校长李楚琴的陪同下,从石油工业部六铺炕办公区步行到了学校。

  在欢迎的鼓乐声中,铁人健步走到学校操场,五年级学生洪川为他戴上红领巾。随后,铁人走上位于操场西侧的演讲台,面对全校师生,用浓重的西北口音讲述大庆石油会战故事。讲台上立着2个话筒,铁人激昂的声音在校园中回荡。时隔60多年,许多历史的细节已经相当模糊。通过多位亲历者的讲述,我们大致可以复原铁人演讲的主要内容。

  杜红旗回忆说,演讲大概有1个小时。由于铁人说话的方言比较重,所以有些讲述听得不是太清楚,但演讲中提到的3件事令他记忆深刻:一是人拉肩扛运钻机的故事——因为当时运输条件比较差、路还不好走,工人们硬是靠着滚杠加撬杠、双手加肩膀,把钻机从萨尔图运到了井场;二是搅拌泥浆池的故事——面对突发的井喷,铁人和工友们穿着衣服就跳进了泥浆池,在寒风中用身体搅拌泥浆,最终制服了井喷;三是演讲结束时,铁人挥动手臂,表示大庆石油工人要高举思想伟大旗帜,多打井、多出油,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,也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,长大后成为国家栋梁。

  江宇当时就读小学四年级,父母都是石油单位的员工。在他的记忆中,听了铁人的演讲,当时感觉大庆油田开发太不容易了!专程从河南郑州赶来参加座谈会的苑锡伦表示,小学时能和铁人近距离接触是件很难得的事,铁人当时对小学生们寄予的希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黄小木在石油系统工作了一辈子,当年现场聆听的铁人演讲,加上工作多年接受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,让她在工作中一直冲锋在前。

  演讲结束后,学校安排一群小学生和铁人近距离交流。四年级的几位同学成了交流的主角,他们和铁人亲切交流的照片定格在那温馨的一幕。

  时隔60多年,在课题组召开的座谈会上,当年与铁人亲切交流的苑锡伦(左)、李燕凌(中)、江宇(右)在老照片前再度聚首。

  老照片中,李燕凌站在铁人身边。对于当年铁人演讲和现场交流的内容,她已没有太清晰的记忆。但时隔60多年,她认为重要的一点,是学校给大家进行了一次英雄主义教育。从那以后,学习英雄、敬佩英雄的情结伴随了她一生。

  与铁人互动最多的当数刘进。在提问环节,他问了一个问题:“钻机有多高?”铁人亲切地看着他,用手比画着说:“像你这样的娃娃,得有40多人高。”互动中又谈到了大庆油田的生活,学生们七嘴八舌地问大庆石油人住得、吃得怎么样等。铁人在给孩子们讲干打垒的同时,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深颜色的饼子,顺手递给了刘进,笑着告诉他:“这是草籽饼、忆苦饭,我们在大庆有时就吃这个。”刘进接过饼子,小心地掰成小块,分给身边的几位同学。刘进说:“草籽饼闻着挺香的,但吃到嘴里是苦的。”当时分到草籽饼的黄小木记忆犹新:“确实不好吃。”

  看历史资料可知,三年困难时期,粮食非常紧张,大庆会战一线的工人填不饱肚子,得靠野菜、草籽当代餐。1965年,情况虽然有所改善,但草籽饼仍是大庆人日常生活所需。

  时间到了1966年。2月16日,铁人应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邀请,在会上做了《读毛主席的书,听毛主席的话,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艰苦奋斗一辈子》的报告。铁人在此次会议上的发言掷地有声:“大庆油田是党的大庆油田、全国人民的大庆油田,我们国家有一个大庆还不够,要艰苦奋斗一辈子,要当一辈子老黄牛,虚心地向全国各个战线上的单位、各位学习。我们究竟该怎么行动,就是要好好打井,多出石油。”同年4月6日,他被石油工业部授予“五好标兵”。

  1966年初,铁人曾到访位于六铺炕的石油幼儿园。他抱着一名头戴毛线帽小姑娘的照片,登上了当年第4 期《人民画报》的封面。

  同年4月,他再次来到北郊小学,与师生进行交流。对铁人第二次来到学校演讲交流的情况,我们没有找到当事人,但一张铁人和两位女中学生的合影,成为这次到访的珍贵记录。

  照片左边的女生叫崔在琴,1966年,她是位于六铺炕的北京七中的初中生。4月的一天,她听上小学的2个弟弟说起,铁人第二天要到访学校,就和在师大女附中上学的好朋友刘建生联系,约好第二天到北郊小学见见铁人。

  为了准确回忆当年与铁人合影的细节,崔在琴专门和远在美国的刘建生通电话,共同回忆来龙去脉。当天,两人到达北郊小学后,铁人的演讲刚刚结束。崔在琴和刘建生跟在铁人一行后面,进到了一间教室。在此过程中,铁人和大家提到了干打垒、地窨子,并详细给大家讲解盖房子如何打桩。崔在琴抓住机会,提出和铁人合影的想法,铁人马上就答应了。在教室的黑板前,老师为3人拍下了珍贵的合影。照片的背景有毛,黑板上写着“革命鲜花处处开”字样,铁人面相清癯,微笑着看着镜头。

  这张照片,崔在琴珍藏了近60年,照片的右下角清晰地标注着“66.4”字样。

  铁人在六铺炕的故事,伴着在学校演讲的前前后后,也不断地在众人的回忆中重现。

  据杜红旗讲述,1965年初,他的同班同学梁林碰巧在石油工业部传达室门口碰到了铁人。当时,梁林正在给自行车打气,由于年纪小,用打气筒很费力。这时,一个中年男人从石油部大院走了出来,看到此情景,就走过来说:“娃娃,我来帮你打吧。”

  铁人从梁林手里接过打气筒,几下就搞定了,在梁林的感谢声中,又匆匆去忙别的事情了。梁林事后跟同学炫耀说:“巧遇铁人王进喜,真是缘分啊!”

  前文提到的与铁人互动最多的刘进,在听了铁人演讲后不久,和妈妈在人民大会堂看歌舞剧《东方红》,碰巧铁人就坐在他们身后一排。爱说话的刘进禁不住扭过头和铁人聊天,被妈妈制止。回到家,妈妈又教训了他一顿,说不应该影响铁人看演出。

  杨文玉老师(图片中间)干了一辈子教育,今年已经84岁了。1965年初,铁人到北郊小学演讲时,杨文玉是学校的大队辅导员。不巧的是,他当时正在大庆出差,回到学校后听学生们讲述了铁人来学校演讲的经过。

  由于北郊小学与石油工业部有着紧密关系,杨文玉对石油有着深入的了解。1965年春节刚过,他就陪着校长宁光去大庆油田交流。在大庆的一个多月里,杨文玉对几件事记忆深刻,充分感受到了大庆油田开发之艰辛。

  大庆当时的气温在零下30多摄氏度。有一次,杨文玉陪油田领导到基层井队时,忽然大风呼啸,吹起了漫天雪花,正所谓“雪花飘飘,北风萧萧,天地一片苍茫”。领导让杨文玉先趴在地上避避大风,等风小点再走。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,大庆石油人住着干打垒,吃着填不饱肚子的粗粮,每天奋战在夺油上产一线。

  在大庆期间,杨文玉有幸参观了大庆油田家属区,来到了铁人的临时住所,见到了铁人的夫人王兰英,并听王兰英介绍了家属队艰苦奋斗的事迹。

  杨文玉回忆说,铁人家门前放着用来做饭、取暖的黑色原油,屋内摆放着简单的生活用具。王兰英热情地招呼客人:“欢迎各位领导到我们这指导工作!老王和工友们都去为国家多产石油、拼命干活去了。我们家属队也要加油干,为革命养好猪、养好鸡、种好粮、做好被褥和工作服,让打井的队友们吃好、穿暖,好为国家多产石油!”

  谈到家属队的工作,王兰英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:“我们大庆油田家属队的妇女个个都是好样的,欢迎你们到我们干活的地方走一走、看一看,看看我们的革命劲头。我们家属也在为大庆油田建设出力,为国家多产石油出力!欢迎你们到我们的被服厂、猪场等地方看一看,多给我们提提意见!”

  杨文玉清晰地记得,当时在大庆听到最多的口语是“革命”二字。如果有人想搭车,司机就会说:“为革命拉脚,请您上车。”

  虽然没能现场听铁人在学校演讲,但去了铁人的家,80多岁的杨文玉提到大庆之行,仍感慨万千:“我特别想再去趟大庆,回忆回忆历史,看看新时代的大庆。”

  当年那群围着铁人问这问那的小学生,如今已是两鬓飞霜。照片从左到右依次为黄小木、童和鼎、苑锡伦、崔在琴、齐治欣、李燕凌、刘进、杜红旗、江宇。童和鼎和齐治欣为集团公司老干部局退休职工,当年未在铁人演讲现场。

  当年在学校门口敲着大镲迎接铁人的杜红旗,对比1965年和1966年的老照片,感叹道:“1965年铁人来学校演讲,脸还是圆圆的。时隔1年,你看1966年的照片,铁人明显瘦了!”

  1970年11月,铁人因胃癌与世长辞,享年47岁。铁人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诺言:“宁肯少活二十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。”铁人离开了我们,但铁人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。

  往事并不如烟。正如当年那群满脸稚嫩、围着铁人问这问那的小学生,如今已是两鬓飞霜,但60多年前与铁人的亲切交流,成为他们永恒的美好记忆。铁人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的豪迈心声,不仅成为一代代石油人的人生信条,也深深刻入当年那群现场聆听铁人演讲的小学生们心中,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。

  在中国石油成立75周年之际,让我们向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前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!

  本文原载于2025年9月19日《中国石油报》5版,原标题为《铁人在六铺炕》。

  特约记者:王云峰(本版老照片由杜红旗、崔在琴、范丽霞、宋梦等提供,新照片由李锋拍摄,杨政、王李强、李薇、易楚沅对本文亦有贡献)

搜索